发布日期:2025-02-24 点击量:12 来源:教科处 通讯员:沈梁
近年来,我省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并作为高水平建设“三支队伍”特别是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技工院校办学能力,浙江省人社厅于2022年启动了浙江省一流技师学院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该项目周期为4年。我校作为十所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单位之一,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对照新时代技工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标一流技师学院的新标准、新内涵,紧紧围绕八项重点建设内容,优质、高效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建设了一批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
NO.1
项目背景:政策引领与建设契机
在一流建设期间,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积极响应人社部印发的《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通过与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优质平台,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技师 + 工程师”贯通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NO.2
核心举措:
“技师+工程师”贯通培养创新实践
创新培养模式,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学院针对不同办学主体之间的资源融合与职责界定、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制贯通与课程衔接、不同评价机制之间的考核标准与认定差异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制、人融合,
凝聚“技师+工程师”贯通培养合力:
学院联合高校、企业,打破传统教学界限,推动三方制度融合,同时,邀请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构建“三高名匠”教师队伍,打破技师到工程师的培养壁垒,实现“三方共育”的培养模式,从而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课、岗融合,
制定“技师+工程师”贯通培养方案:
学院建立“3 + 2 + 1”三段进阶的培养体系,灵活设置课程以及教学模式安排;打造“模块 + 项目”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和独立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同时改造“1 + N”矩阵组合的基地体系,与产业园区、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共建产教融合体和产业学院,联合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技师+工程师”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考融合,
保障“技师+工程师”贯通培养质量:
学院引入标杆企业证书,厘清“双证书”认定标准,实现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与产业人才标准的互通、互认、互信;同时采用德国培训方式,建立“分段式”认定机制,在工程师训练阶段,学生通过基于项目、过程、问题和产品的4PBL专项考核,来掌握数字化生产线的开发技术,即可完成工程师职称认定,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能达到高水平。
培养成效:
实践成效显著,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的“技师 + 工程师”贯通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覆盖核心优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该模式已覆盖学院4个核心优势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50人,学生参与近百个企业创新研发项目,双证获取率高达89%,57.15%的毕业生从事技术研发岗位。
融通校企三方资源,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同时通过该模式,学院融通联合了校企三方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其中2个入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成全省首家技工院校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机构,并引入华为等企业的工程师职称证书考核标准。
教育资源辐射与推广:
学院借助数字工程师培训机构,与杭州塘栖职高联合开办“华为云网融合班”,由三方协同培养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的“卓越技师+华为工程师”人才,2024年招录一个班共计46位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为中考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创新性成才之路;学院“技师+工程师”贯通培养方案的教育资源辐射在职教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认可,受到《浙江日报》专刊报道。
NO.3
SUMMARY REPORT
总结展望:
深化贯通培养,赋能产业升级
学院认识到“工程师素养”融入技师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核心,而“工程师认证”融入技师人才评价需要企业支持。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技师 + 工程师”贯通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步,我校将抓住建设省一流技师学院改革发展机遇,坚持内涵发展、高端发展,努力建成“办学条件优良、专业特色鲜明、产教融合紧密、社会服务能力显著”的一流技师学院,全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对标世界一流、产教融合紧密的技能人才培育高地,努力为推进“两个先行”、建设“三支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